发布时间: 编辑:四川学生资助网 浏览:loading...
川北医学院 石睿
石睿,女,汉族,1994 年11 月出生,中共党员,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2013 级3 班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学校特等奖学金、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三等奖、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 A级证书、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并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干部、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前几日,四川省学联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在这场以 “中国梦·学子说———青春、责任、担当”为主题的分享会上,各学联代表分享了自己关于奋斗与梦想的故事。他们语调平和,言辞朴素,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工作在甘孜藏区的志愿者们。他们或接受过社会的资助,或获得国家给的重要荣誉,他们中有学生干部也有优秀学生代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感恩回馈社会。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这个时代,青年依然有属于自己的信仰。我是千千万万青年中普通的一员,沧海一粟,在成长成才的路上有幸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让我在求学路上倍感安心。我像一棵树,接受阳光雨露,茁壮成长。我也有信仰,尽己所能播撒一片绿荫,同无数优秀青年并肩,让艰难生活的人像我一样幸运。是爱赋予了我们信仰,而信仰的光芒照亮了传递爱的道路。于是,公益之行,开始启航。
薪火传爱初始公益行
迈出公益的第一步,是在第一次的党校活动上。入党积极分子小组一行二十余人到郊区的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在此之前,我概念中的敬老院,是安享晚年的佳地,是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消磨时光。可第一次来到敬老院时,眼前的情景却让人惊讶———紧闭的铁门,简易的防护栏组成的围墙,狭窄的活动空间,不足40平方米的过道就是10多位老人活动的空间。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志愿服务的缘故,难免生疏、忐忑不安,直到敬老院管理员围着围裙出来,我们才跟随他走了进去。老人们坐在屋子里,走近了才听见他们的交谈声。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8岁,说话含糊不清,只是一个劲冲着我们笑。他们脸上布满皱纹,沟壑纵横,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听着老人向我们讲述着自己的文革经历和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我知道那是一种情感的倾诉。交谈中,整个屋子热闹起来,和窗外逼人的寒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坐在角落里喃喃自语的老人引起我的注意。向她走去,我依稀听得见 “家”“两年”“孙子”几个简单的词语。后来,从别人口中了解到,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到敬老院已经3 年了,期间家人从未来看望,只是按时寄来生活费。起初老人会趁着散步的时间向家的方向走去;后来,会站在门口张望;再后来,腿脚越来越不灵活,便只能喃喃自语了。我难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也不知该怎样宽慰这样一位饱受思念之苦的母亲和慈爱的奶奶,我能做的太过贫瘠,只能是简单的陪伴。
第一次公益之行便这样结束了。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明白短暂的下午不能改变什么,老人们的住处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变得宽敞明亮,思念家人的老人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享受到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的喜悦。但是,青年的爱心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我意识到,在志愿服务这条道路上,我要做的还很多,奉献不仅仅是纯粹的付出,更多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此后,公益成为了我生活的重心。
播爱共筑留守儿童梦
机缘巧合,时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的我,有机会带领学院同学开展 “三下乡”活动,也满足了我投身公益的心愿。好几个周末的早晨,我与同伴攥着车票,起身去到 “三下乡”的拟定地点———邻水县进行踩点。那是广安的一个小县城,我们几经辗转才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见到了将和我们相处一周的留守儿童。
破旧的瓦房、简陋的教室就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地方。
第一次来到这里,就被当地居民的淳朴和热情打动,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我能感受到一种被关爱的渴求。在这群孩子中,有的人两年没有见过外出打工的父母,有的人几年未添置过一件新衣,有的孩子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由于缺少关爱与呵护,他们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性格。我想起自己的成长之路,因为家庭条件的艰苦,父母外出打工,我就自然而然成了留守儿童,一留守就是6 年。父母离异后,我与母亲辗转于城市边缘的各个出租屋里,搬家成为一种习惯。大概是因为有一种感情叫 “感同身受”,因为 “懂得”所以 “慈悲”。在公益已经成为青年时尚的今天,我希望带领我的团队为他们默默贡献属于大学生的力量。
踩点结束后,回到学校,一支20 人的支教团队很快组成。随后,我们利用“米公益”网络平台,经过几个夜晚的奋战,众筹公益启动资金4000 余元,并以川北医学院为中心联合其他高校学生会共同募集衣物、书本,这也得到南充青年的积极响应。对团队志愿者的培训、活动策划、前期准备也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起来。我们一起赶策划到夜深人静,浏览了大量调查报告,参考了无数的成功支教案例。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我们于7 月中旬带着募集的物资,包括书本、衣物和一些家庭常备药品到达支教地点,对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心理疏通。同时我们还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联合当地卫生院对当地居民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短短一星期的相处,我们能带给孩子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爱与希望是无限延续的。在 “三下乡”的过程中,活动的顺利开展让我感到欣慰,更真切地感受到
了作为青年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是青年的使命和担当,也是信仰和光芒。
暖冬行动点滴汇暖流
当然,在热心于社会工作和实践的同时,我在学习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坚持 “3+4+1”的模式,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一天中可利用的时间3 份给工作,4 份给学习,还有1 份留给自己丰富课余生活。就这样,我很快在学生工作、社会工作以及繁重的学业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担任学院学生分会主席,忙碌于社会公益的同时,我再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这一重要荣誉。
今年国家奖学金竞选结束后,我偶然通过微博了解到新浪四川发起的 “暖冬行动”——— “八岁的马海七一套衣服从春天穿到现在”,“七岁的吉决史里梦里有个文具盒”……简单的几句话,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初秋的10 月,山区已经飘起了第一场雪,对于山里的孩子们来说,又是一个难熬的冬天。而这一份再一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喜悦,我想要同山区的孩子分享。通过网络平台,我参与到赠送暖冬礼包的行列中,虽然不能亲自走进他们的生活,但是付出后的喜悦难以言表。随后,学校爱心社举办 “圆梦书屋”活动,为营山县一所贫困小学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天堂,我将国家奖学金的一部分用于购置大量图书,把国家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与这群素未谋面的孩子分享,希望未来的他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奉献、责任、担当能在他们身上延续。薪火相传,社会的爱滋养了我,而我又将这份爱传递给了这些孩子们。
选择医学那一刻,我就注定将成为一名救死扶伤、服务基层的医者。而医者本身就意味着几十年的坚守,几十年的执着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内涵。这是一条太长的路,长到足以让晨光暮色交融浑然难分,长到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等闲度,甚至长到风华变白发。可是,道虽长而崎,我仍坚信行则将至。作为医学生,我很感激社会给予我的鼓励和肯定。坚持社会公益、感恩回馈社会,将奉献和担当渗透到生活中,延续到医务工作上,这是我作为优秀青年对国家最庄重的承诺。
师长点评:石睿同学不仅学习刻苦努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而且在院系学生工作中成绩显著,在科研、科技创新方面有所建树。同时热心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敢于担当,懂得感恩,懂得回馈社会,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川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 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