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编辑:四川学生资助网 浏览:loading...
成都理工大学 杨佩瑜
杨佩瑜,女,汉族,1994 年4 月出生,中共党员,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2 级8班本科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 (NSEC)大学生组一等奖、第十八届 “外研社·京东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二等奖,并获得成都理工大学第八届十佳大学生。
时光荏苒,转眼大学即将结束。还记得四年前踏进成都理工大学的我,心中笼罩着高考失意的阴影,无精打采,对未来的一切满是迷茫,对于自己选择的英语专业也是懵懵懂懂,不知从何学起。然而,在成都理工大学的四年里,走着走着,感觉有了希望,有了方向,让我踌躇满志,坚持不懈,奋力前行。
结缘砚湖
我来自四川省东北部一个小县城,因为高中的英语学习主要是攻克试卷难题,所以我的口语能力十分有限。还记得第一堂基础英语课程,看到班上口语好的同学发言后,原本自信满满举起的手又默默地放下了,心中不免对自己一口蹩脚的川式英语感到自卑。忽然有一次,任课老师在课后叫住了我,询问我为什么上课不回答问题。我低着头,无言。老师见我不应声,继续说:“英语学习就是要胆大,不敢说就要多练,practice makes perfect,懂吗?”我点点头,将这句话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于是,我坚持每天早晨早起,到砚湖旁早读。虽然我最害怕冬季的寒冷,但是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劲让自己在天蒙蒙亮的早晨,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塞上耳机,拿着早餐,向砚湖走去,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从课本到国外著名散文;从基础的 VOA慢速英语到BBC、CNN 的新闻;从最初难以开口到后来能够自信地演讲而且还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英语辩论赛。在大二上学期的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 (NSEC)中荣获 “一等奖”,让我重新树立了开口敢说的信心。
钟情辩论
随着英语专业学习的深入与自己能力的提高,我加入了学校英语辩论队。而英语辩论队是一个专业性质较强的组织,里面都是全校英语的佼佼者。本自信满满的我,在辩论队的首秀时却胆怯、退缩,说话吞吞吐吐,讲不清楚自己的观点,也说不清楚辩题的意思。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训练,在队友、老师面前丢光了脸,让我看到自己并没有公共演讲时的自信与流畅,也让我发现自己思想的肤浅、知识面的局限。我对自己感到十分失望,也对自己产生了质疑,甚至自叹白学英语了。然而,老师与队员中高年级的学姐们总是不断地鼓励我。学姐看到我训练后愁苦的脸,总会对我说: “你已经很不错了!但需要继续加油,practice makes perfect!”而我听到学姐的话,也好像在失望的黑暗里重燃希望的灯火,于是一次又一次约出学姐和我搭档,增加训练的次数。训练的场地再次定到砚湖,记得砚湖的亭子里、长桥上、大树下、荷花池旁总有我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引来路人回头观看,我们也旁若无人地专心讨论我们的观点。那段时间早读时的一股魔力重新来到我的身上,让我勇往直前,让我期待能够有一天站在辩论讲台上,清清楚楚、妙语连珠地进行舌战!慢慢地,自己深深喜欢上辩论,也慢慢进入了辩论状态,开始参加比赛了。在我的第一次比赛中,心中并没有怀着什么希望,只想目睹强手的风采,从而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自己。出乎意料的是,我与我的搭档面对来自四川各个高校的辩手突破重围,进入了决赛,取得了我们学校英
辩队在CDEN英语辩论公开赛 (西南)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而我的个人积分也排名第三,位列川大的两名辩手之后。这次比赛让我信心大振。
但是英语辩论总是让我悲喜交加,当我在英辩队一年后,我进入了自己的瓶颈期。论点较为肤浅,站不住脚。虽然这时已经清楚感受到自己英语口语的变化,语速更快,用词更为丰富,逻辑也更为清楚,知识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展;可是训练中,老师发现我容易打偏辩题、论点不稳,论据又太过肤浅。我又感觉到那种掉入深渊的失望,但是老师不断地鼓励我,给我参赛名额让我去锻炼自己。而这种失望感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达到顶峰,因为我的表现不够好,让我们队与冠军失之交臂,也受到来自他校的嘲讽与鄙视,让我心里很不甘。回到学校,我们开始准备一年一度的 “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我本以为自己将无缘此次大规模的比赛了,但是,老师与学姐还是不断地鼓励我,甚至学姐会让我单独留下,对我进行加餐集训,再一次分析辩题,又再次梳理我的缺点,引导我用方法弥补这些缺点。似小强般的我再一次扎进英语辩论的海洋中,查阅英语报纸,整理辩题笔记,收集英语论据的资料。老师与学院对我十分信任,再次给我机会让我和我的搭档代表学校征战 “外研社”。终于我们成功出线,获得华西赛区二等奖,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这些高校一同进入了全国赛的比赛之中。
英语辩论队让我的大学生活十分丰富,每周的训练都是不同于普通课堂的学习经历,真正把英语听说读写译与社会性知识、逻辑思辨能力完美结合。英语辩论的训练不只是学习本专业,也实现了英语专业国际化的学习。在英语辩论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辩论队的老师从未对我失去过信心,总是在我失去信心的时候鼓励我再次尝试。而且辩论队的老师不仅仅是指导着我们辩论学习,同时教导我们做人不卑不亢,温和谦逊,就如在辩论时虽然唇枪舌剑,但依旧保持自己豁达、儒雅的风范。辩论队的队友更是不可多得的挚友,虽不是人人都能参赛,但是队友们总会乐意分出自己的时间陪参赛队伍进行训练。我们彼此学习,也互相批评;相互鼓励,也共同成长。
扬帆启程
看着自己在成都理工大学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越发舍不得成都理工大学。喜欢早上晨读的砚湖,喜欢装满梦想的图书馆,喜欢一教二教的红墙苏式建筑,也喜欢夜跑的操场。感谢成都理工大学给了我一个充实的大学时光,让我幸运地遇到了博学多才的老师给我指点迷津;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仁人挚友伴我勇敢前行。成都理工大学给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给予我人生中独特而珍贵的经历。当我走出成都理工大学时,我不会忘记自己仍然是一名 “理工人”,希望自己未来能够继续努力,常回母校重走砚湖,看望老师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长点评:该生思想进步,积极乐观,健康自信,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大学期间,坚持不懈,克服各种困难,较好地处理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特别在专业类竞赛中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段成